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中小银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长期以来,中小银行坚守深耕本域定位,与本域居民、市民、农民更有天然的地缘、乡缘、血缘、情缘优势,在金融服务千家万户中通民心,既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又是服务千家万户的“游击队”;既能雪中送炭、雨中送伞,又能锦上添花。能够更有效地连接实体经济与人民美好生活,是最具有“烟火气”的金融机构,其使命不仅创造经济效益,还成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守护者。
这要求中小银行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高金融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适配性。中小银行必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进一步强化研究基因、科技基因两个时代基因,实现三大转变,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人民生活全场景。一是定位转变,从传统“资金中介”转向“服务中介”,通过场景化、生态化服务提升金融渗透率,让金融服务像“柴米油盐”一样触手可及;二是角色转变,从单一“利益获得者”升级为“价值共创者”,构建政府、企业、居民多方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三是动能转变,从被动响应需求转向主动创新服务,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前瞻性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出发点,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为人民美好生活创造不竭动力。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高成长、高风险”特征,中小银行作为连接科创、小微两大体系的重要中介,需以金融血脉构建“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模式,畅通“人才——科创——小微——金融”新循环。科创金融领域,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风险分担机制建设、产品服务创新等问题。中小银行要加强各类金融资源协同,积极打造政府、科研机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产业主体协同发展的科创金融生态圈,支持更多的民间智慧、科创成果转化惠及人民生活。杭州银行正在探索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实践路径,积极建设科创金融数据库,通过研发标准化客户评价模型,整合优化科创金融生态圈,探索数据与行业专业化驱动的“科创3.0”服务新路径。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立足点,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守护人民生存之本。破解“三农”和小微企业绿色转型难题,需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打造绿色普惠融合发展新动能,推动普惠群体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金融更普惠,普惠金融更绿色”。目前,“三农”、小微企业等绿色低碳发展的薄弱环节存在绿色识别不准确的问题,加之自我绿色行为驱动意愿不强、能力较弱,导致普惠型主体的绿色转型发展相对落后,造成了城乡间、群体间的明显差距,导致发展的不平衡。中小银行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深化绿色普惠融合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环境支撑。贵州农信社首创“生态账户+绿色积分”机制,建立碳核算数据中心,将生态价值转化为信贷资源。湖州市打造“绿贷通”银企对接平台,建立区域性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评价模型,以数字化手段降低绿色金融授信门槛,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落脚点,深化数字化转型,让普惠金融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金融服务供给的“普惠性”“可得性”。面对大行普惠金融下沉加速的竞争态势,中小银行要坚持稳中求进,探索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特色化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要深度契合市场需求,结合不同客群、不同场景,提出差异化、特色化的普惠数字金融服务方案,让普惠金融服务更下沉、触达更深度、使用更快捷、创新更效能、发展更安全,破解金融排斥的困境,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服务保障。天津银行在北京、天津等六省市打造“智慧通普惠”平台,在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扫码即可体验“沉浸式支付”,商户店主通过手机APP即可获得临时周转货款,农村农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获得春耕贷款。
以老龄化社会下的急难愁盼为突破点,建设养老金融银港湾,守护“银发族”幸福晚年。普惠型养老金融将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其服务对象具有普惠性特点,服务主体包容性强,服务内容更为广泛,金融供给模式更为多样,致力于守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养老金融发展仍在初期,养老服务金融发展不完善,养老产业金融发展乏力。同时,养老金融适老化服务城乡分化较为明显。上海农商银行开发“心家园”公益平台,整合医疗、文化等非金融资源,服务老年客户。天津银行建设养老金融银港湾,完善适老化网点改造、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推动养老产业与金融服务的深度协同,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着力点,打造数字金融新赛道,实现金融需求的精准对接。中小银行要顺应好数字时代发展大势,提高人民金融需求的精准性,并守护好百姓的钱袋子,以场景建设提升服务精准度、安全度。金融作为服务业,与所在的经营环境相互联系,并作为资金链嵌入经济循环之中,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子生态圈提供金融服务,更好地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协调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深耕场景金融建设,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让数字金融与其他四篇大文章融会贯通,以科技赋能融入“共同利益、共同理念、共同价值、共同发展”的资源平台、资源群体,构建“功能互补、价值共创”的生态圈发展共同体,促进科技更快发展、绿色更可持续、普惠更可及、数字更高效,以价值生态银行多维度赋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天津银行按照“智慧天行、共赴未来”的合作理念,建设“数字孪生银行”,围绕“横向扩面、纵向创新”,打造“智慧通普惠”品牌,以“科技+文化+金融+场景”服务生态,覆盖衣食住行娱等166个子行业,每天1100多万声“天津银行收款”此起彼伏,以数字普惠金融呵护国民经济“毛细血管”,让收付更轻松、融资更便捷。特别是在早餐车、菜市场、社区便利店等民生重点场景,在古文化街、古镇、龙潭庙会等文旅特色场景,在年货大集等乡村生活场景,在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博览业态场景中,用数字金融融合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智慧通普惠”普百业发展,惠万家生活,用“烟火气里的金融”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
(来源:理论网 作者于建忠系天津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