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数十次来到革命老区追忆先烈。“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就是用勇气和智慧谱写的人类史诗,红色金融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金融
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固有的根本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底色。红色金融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金融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书写了用信仰和信念、热血和生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革命篇章,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的重要内容,将永远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向前。
信仰如磐,红色金融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浙江萧山和湖南浏阳、衡山、醴陵,以及湖北麻城、黄冈等地的农民协会,先后创办了一批金融机构,既发行货币又开展信贷活动,直接为贫困农民服务,帮助解决生产生活资金上的困难,在党的红色金融历史中起到了开拓先锋的作用。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湖南柴山洲特别区第一农民银行等。
此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及其他红色根据地的苏维埃银行或工农银行,全面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冀南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北海银行、盐阜银行、淮南银行等,这些红色金融机构都因中国革命而生。
在风雷激荡的战争年代,革命先辈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敌人的封锁与围剿下,于根据地白手起家,创建自己的金融体系,发行和维护根据地货币,稳定物价,保障人民生活。特别是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金融战士带着有限的资金和物资,一边行军一边开展金融业务,保障部队的基本经济需求,为革命火种的延续、长征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撑。
正是这种坚如磐石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让红色金融在荆棘中开辟出一条通往胜利的坦途,为新中国金融事业奠定了基础。
人民至上,红色金融的价值属性。革命先辈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金融机构积极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助力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帮助农民渡过灾荒与战争难关。无论是购买种子、农具,还是兴修水利,红色金融的支持渗透到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城市中,红色金融为小商贩和手工业者提供小额信贷,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稳定城市经济秩序。
红色金融为经济发展、内外贸易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夺取经济主导权和物资流通权,为实现红色政权发展和赢得革命战争胜利服务。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不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金融的信任与支持,更凝聚起全民为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力量,深刻诠释了金融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守正创新,红色金融的内在要求。红色金融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面对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和经济形势,创新金融制度与业务模式成为必然选择。首创的“实物本位制”货币发行,以粮食、棉花等实物为储备,确保了货币的价值稳定,有效抵御了通货膨胀的冲击。在信贷方面开创的“农贷合一”模式,将农业生产与信贷支持紧密结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这些举措,在当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根据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现代金融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有益启示。
红色金融
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民族的强盛,要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我国金融事业的繁荣昌盛,也必须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滋养。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领域迎来了历史性变革,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各类金融机构蓬勃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多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红色金融所蕴含的信仰坚定、人民至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诚信为本等精神内涵,都为当代金融行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源泉,为塑造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注入了灵魂。
红色金融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重要理论来源。红色金融反映了党的金融理论从无到有、不断丰富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来源、精神支撑。在红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大量优秀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构成了红色金融文化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金融为民的政治传承、尊重规律的专业传承、艰苦奋斗和清正廉洁的作风传承,这些特质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五方面的实践要求一脉相承,有助于我们从源头把握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深化对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红色金融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历史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红色金融的历史自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事实层面,表现为我们对红色金融的成就和经验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二是在价值层面,表现为我们对红色金融的理论、实践和信念的认同与向往。我们要牢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资源,继承红色金融的为民情怀、爱国主义热忱、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进程中,坚定历史自信。
红色金融从六个方面为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红色金融的本质要求,是金融工作政治性的集中体现,保证金融工作的政治方向正确。二是服务大局,这是红色金融的基本定位,是金融工作政治性的具体表现。三是秉持人民至上理念,这是红色金融的根本宗旨,践行金融为民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思想源头。四是遵循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这是红色金融的行为准则,是金融工作的实践方略。五是发扬斗争精神,这是红色金融的本色,是金融工作斗争性的体现。六是注重队伍建设,这是红色金融的成功要素,重视培养又红又专的金融人才是金融工作专业性的要求。
红色金融
是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实践坐标
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奋斗历程,是党史中最为生动的篇章之一。红色金融历经艰难探索的大革命时期、热血悲壮的土地革命战争、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跨越时空,彪炳史册。它的历史成就极为显著,它的实践创新创造极为突出,红色金融展示和演绎了中国共产党实干兴邦、艰苦创业、为民服务、为党理财的金融实践。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红色金融的价值永存,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和实践坐标。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根植于红色金融的历史实践。红色金融的历史实践,究其根本是废除封建、半封建金融剥削与压榨关系的金融革命,是与国民党反动派、日伪政权的货币斗争、贸易斗争,是肃清杂币、治理通胀、统一市场的金融斗争。在这些斗争实践中产生的大量金融货币理论、金融流通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思考,以及这些金融思想和实践方法所蕴含的金融本质规律、斗争方法和创新理念,对当下的金融工作仍具有生动鲜活的借鉴意义,对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示作用。
红色金融的历史实践体现了鲜明的价值遵循。红色金融具有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金融为民等政治导向,集中体现了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无论是在苏区、抗日根据地还是解放区,红色金融机构都始终坚定地执行党的金融政策,为党的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为革命胜利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和金融破坏,红色金融机构自力更生,创建了独立的货币体系和货币制度,不断探索金融制度和金融业务,打破了敌人的金融围堵,确保了根据地的经济稳定和生产发展。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红色金融机构对改善人民生活、调剂军需民用、稳定物价、维护红色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继承弘扬红色金融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干部人才队伍。
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金融干部的培养,诞生了毛泽民、南汉宸、曹菊如等众多杰出代表。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凸显了红色金融家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红色金融家坚守人民金融的立场,赓续红色血脉,磨砺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大公无私的奉献意识、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不畏艰险的担当精神。依托红色金融资源形成的一系列教育展示平台,为开展红色金融活动、宣传红色金融事迹、教育培养金融人才提供了窗口和途径。我们要梳理红色金融家的成长之路,挖掘红色金融家的人格特质,淬炼红色金融思想,通过开展红色金融培训、树立典型榜样、强化实践锻炼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金融干部职工践行使命担当,使其努力成长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金融人才。
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金融事业的领导,坚持牢牢把握金融事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不断探索金融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史,印证了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历史必然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系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党的领导确保了金融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在金融政策制定、金融机构监管、金融市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金融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红色金融具有政治性和经济性相融合的特征。红色金融创造了非凡的金融实践,积淀了丰富的金融思想,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灿烂的红色金融文化。红色金融对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进党的金融事业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作者濮旭 系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金融文化建设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