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金融强国建设拥有坚实的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国际基础,在建设路径上有赖于在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四个方面发力和寻求突破。

金融强国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安排之一。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金融支持。在讨论金融强国建设的时候,应当回答几个重要问题:何谓金融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的基础是什么?金融强国建设的路径是什么?

何谓金融强国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强国的理论内核的界定,不难发现,金融强国的概念是多维度的,它要求: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和足够影响力的超级跨国金融机构(集团);拥有对全球资源配置和流动性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影响力和定价权的金融市场体系;拥有对全球贸易与资本流动提供计价结算、价值储藏的高度国际化的货币权力,即强大的货币与中央银行;拥有对全球贸易与资本(资金)流动具有自主的重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从会计信息到评级的信息中介服务;拥有对全球资本(资金)、跨国金融机构具有聚集效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对全球金融治理提供制度规则与机制的重大话语权,这就需要有强大的金融监管。

总之,在市场结构日趋复杂、风险呈现越来越强的紧耦合性和隐蔽性的当前世界中,只有具备治理健全、财务稳健、风控严密的金融机构体系,产品丰富、交易活跃、资源配置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复杂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顺应科技潮流、自主性强、便捷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对国际资本吸引力强、金融制度规则话语权强和全球金融与战略资源定价权强的高水平开放金融体系,才能建立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强国,金融才能达到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为何要建设金融强国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为什么要建设金融强国呢?

首先,金融强国是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国建设就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就金融而言,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已高瞻远瞩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这把金融在国家竞争力与安全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总体安全,就必然要求实现科技自强自立,要求新发展格局下的供应链、产业链的完整和韧性,这就需要有功能健全、体系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其筹集长期资本的支撑。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科技就难以创新,创新的科技也无法实现产业化。自然地,金融也就难以实现价值循环与增值并为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其次,金融强国是实现国家总体安全的迫切现实要求。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也为全球经济从危机中的恢复与稳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中国金融体系并没有取得与经济和贸易总量相称的全球地位,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交往中,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依赖于他国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市场与金融基础设施,降低了我国的经济与金融安全。近几年,美国不断挥舞各类制裁大棒的事实一再警醒我们,没有自主可控、全球化的强大金融体系,经济与金融安全就可能随时受到别国威胁。

再次,金融强国是促进全球金融多极化、让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要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全球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不利因素,美国借助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与结算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实现其危机转移、通胀与调整成本转嫁,加剧了其他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与货币的动荡。因此,促进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机制,就需要重塑全球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得到了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文明互鉴、经济交往,更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中国一直尊重他国主权,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国际间的经济与金融交流和发展,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国金融强国建设,将为全球经济与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金融强国建设是根据国内外各方面的条件科学分析、谨慎判断基础上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拥有坚实的战略基础,即: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国际基础。

金融强国战略的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渐进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找到了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如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兼顾效率与公平,引导资源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配置。同时,中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正在从要素、流动性开放迈向高水平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重要场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通过负面清单,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金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实践。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形成了体系完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特别是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等一系列的重大金融理论命题,已形成了逻辑严谨、体系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金融强国建设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已建立了体系完备、结构完整、产品丰富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探索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达449.21万亿元,其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分别为406.25万亿元、13.76万亿元和29.2万亿元,银行、证券、保险从业机构数量众多,竞争已比较充分。金融市场方面,中国已建立了场内、场外市场并存,股票、债券和衍生品市场功能互为补充的市场格局,有力发挥投融资、提供流动性、价格发现与引导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诸多作用,金融市场体系的功能已相当完备。中国金融开放水平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银行、证券、保险等外资机构持股比例已大幅放宽,外资机构在华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和提高外资国民待遇,通过不断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增强透明度、强化产权保护等等,创造了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在金融快速发展中,中国探索建设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治理机制,监管手段不断充实、监管科技不断创新、监管效率不断提高,为金融强国建设中兼顾开放与安全、发展与稳定,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中国金融强国建设也具有坚实的国际基础。近几年来,美国不断对其他国家实施贸易霸凌、金融制裁、长臂管辖,试图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外重建一个完全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其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加剧了南北经济与金融的对立,让许多国家以切肤之痛深刻感受到了现实的威胁。相反,中国一直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他们赞赏中国金融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在双边或多边贸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跨境支付与结算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越来越坚实的国际基础。


如何建设金融强国

金融强国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正确的方法。金融强国建设的战略方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确定了战略方法与方略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还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战略举措,即: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

金融资源配置

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向,决定了金融是否回归本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强国建设中,金融资源配置的总体方向,就是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为此,需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还需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率的金融资源配置,本身就是金融强国的重要表现之一。

具体而言,未来一段时间金融资源配置需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中国正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需适合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金融体系支持。科技金融是为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体系。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绿色发展与转型、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提供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与绿色保险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机制,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激励与约束。普惠金融是为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提供的金融服务,以此改善和提高国民经济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降低其融资成本。养老金融是为适应中国人口老龄化提供的金融服务体系,它是“老有所养”的中国传统社会美德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金融是顺应金融科技发展潮流而推进的金融数字化转型,例如支付与清算、授信与风控、业务流程与内控等等,都在顺应数字经济革命而发生深刻地变化。总之,通过这“五篇大文章”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体系的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金融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

金融机构

金融资源的配置战略,需要依托于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来实现。因此,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现代金融体系中,有三类功能各异的金融机构,即银行、证券与保险机构。金融强国需要有强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对银行业机构而言,金融强国建设需要完善机构定位,不同层次的银行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差异的金融服务。具体而言: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政策性金融机构则应强化职能定位,即为弥补市场失灵、按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提供“保本微利”的金融服务。

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投资银行为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并购重组提供信息、承销和财务顾问服务。投资机构则是专业化的人才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投资理财服务,这以各类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投资银行连接着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在将金融资源导入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直接的作用,通过保荐、承销,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筛掉潜在的低效率的证券发行人。投资机构则主要提供二级市场的证券选择、组合管理等服务。

保险是分摊意外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互助性”,体现了“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思想。不同于银行业与投资银行,保险机构主要通过购买风险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有效的风险应对手段。金融强国建设要求坚持保险姓“保”,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金融强国建设对三大类金融机构的定位明确,相互之间不可替代。金融强国不仅要求有国际竞争力、财务健全、规模庞大、服务便捷高效的金融机构,还需要健全金融机构法人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拓宽银行资本金补充渠道,做好产融风险隔离,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风险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提高金融机构财务的稳健性。

金融市场

在金融市场方面,金融强国战略的直接目标就是促进长期资本形成。为此,需要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促进权益融资便利化、信息披露完整充分及时,强化对各类中介机构、股票发行人的信息披露的约束和责任。根据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领域的企业,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不仅事关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是否能提高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也事关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金融强国需要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单就融资功能而言,债券市场远远强于股票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中央与地方政府、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都是重要的债券发行主体。债券品种丰富,含盖了利率债、信用债和资产支持债券等等,债券合约条款更加灵活多样。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切实建设社会主义债券市场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促进债券市场的统一监管。当然,衍生品市场在风险管理、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方面也至关重要。

金融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金融强国离不开金融开放,金融开放则需要确保国家经济与金融安全。高水平金融开放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金融机构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金融开放的重心在于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规则和产权保护,稳定境内外金融机构、资本主体的预期;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金融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需要有国际金融资源聚集的场所,有竞争力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金融强国的必要构成部分。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金融强国需要本币国际化,提升本币在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中的交易媒介、计价、结算和储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相当程度的本币国际化,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交往、竞争中就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人,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受到极大限制。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必要战略举措。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路径,则是从现有国际货币体系外围,逐渐向其中心渗透,因此,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服务好企业“走出去”和共建“一带一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