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大气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危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决心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环首都地带重污染、高排放企业成为了首批治理重点,对这类企业的限制和治理成为了整治环境问题的关键。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政策的影响一定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对一些对此类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产生了一定的信贷风险,如何减少此类风险对金融机构可能带来的危害,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污染治理对部分企业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些高消耗高排放的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停业甚至倒闭的危险,政策导向对市场和企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通过信贷转移给了部分金融机构,主要表现一是贷款企业结息难。企业由于经营受到影响和限制,导致难以经营或无法经营,企业受益降低,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利息或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利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信贷成本;二是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由于企业停产甚至倒闭,导致企业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致使银行出现信贷风险,不良贷款增加,影响了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三是企业迫于政策限制进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向银行申请信贷支持,但是由于经营、市场、管理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转型面临重重困难,一旦失败,就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为了防止由于国家政策和治理大气污染所带来的信贷风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贯彻国家及监管部门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国家政策方向,准确把握信贷投放方向,将信贷投放重点放在绿色、环保、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逐步退出“两高一低”产业,避免由于政策不符导致的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的产生。

二、严把信贷投放关口,充分贯彻贷款“三查”制度及各项规定,落实信贷人员贷款终身制原则,确保每一笔新贷款的发放都做到合规有效和风险可控。对于企业贷款要充分掌握企业的资金动态,经营方向及管理情况,避免新增贷款出现风险。

三、对于存量贷款,金融企业应该加大与授信企业的沟通合作,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实现转型,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更新生产设备、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等方式,逐步降低企业污染排放,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效益,从根本上活化污染企业存量贷款。

四、对于已产生信贷风险的存量贷款,应该提前入手,及时与法律部门沟通,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通过法律诉讼等手段进行不良贷款清收,将信贷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