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雄安新区设立八周年。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成立八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守正创新、积极进取,团结带领雄安新区金融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全力强化金融创新,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有效支持雄安新区实现八载蝶变。


一是聚集金融要素,当好金融拔节生长的建设者。202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雄安新区分局)挂牌成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新区建设力度,累计投放贷款超6600亿元,截至2025年3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3773亿元,是新区设立前贷款余额的21倍。金融业态不断丰富,新区由成立之初仅有14家县级金融机构,攀升至各类金融机构及类金融组织共计108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28家(新区级21家、县级7家)、保险业金融机构9家、证券业金融机构6家、公募基金1家、私募基金9家、其他金融机构和类金融组织55家。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国新国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和工银科技等总部级金融机构在新区相继落户。


二是坚持开拓进取,当好金融创新发展的先锋队。组建以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为组长、人民银行雄安新区分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数字人民币领导小组,精心打造老河头镇数字人民币特色小镇,全国首创数字人民币公交领域硬件钱包双离线支付等应用场景20余项。获批全国首个区域发展主题“数字雄安”试点,助力新区金融科技创新健康发展。2020年以来,雄安新区已有6批次15个应用项目入选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北京、上海、重庆一道成为全国发布批次最多的地区,其中,“征迁安置资金管理区块链信息系统”等3个创新项目,在北京、成都、南京等12个地区推广复制。专项获批5项资本项目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科汇通”试点政策,涉及跨境融资便利化、放宽外债管理模式调整限制等方面,雄安金融对外开放领域持续扩大。有序完善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金融政策框架,拉平京雄政策差距,全力保障在京业务实现外汇业务“无感”迁移。联合辖区三县政府及相关县局成立金融支持雄安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班,全方位监测县域金融业发展情况,研究县域经济金融改革发展事项,及时解决金融发展问题,有效保障县域金融服务不断档、金融管理不缺位。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当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的实干家。组织开展科创金融服务能力专项提升行动,努力打造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全周期融资服务体系。着力破除绿色信贷融资障碍,联合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研究制定雄安新区绿色金融特色机构评定标准并匹配奖励资金,研究出台全国首个《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前置绿色信贷认定管理办法》,解决信贷投入和绿色建筑认定期限错配问题。创新推出标准化信贷产品“雄安建设发展贷”,构建货币政策工具与财政政策的“双轮驱动”机制,开创宏观政策协同实施的创新范式。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线下设立新区—县域两级首贷续贷中心,向小微企业积极宣传政策、宣讲产品、宣介服务,有效提升“首贷户”数量。制定《银行营业网点适老化改造指标》,督促引导辖区各金融机构推进适老网点优质改造,适老化改造达标率100%。联合新区有关部门打造全国首个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金融服务直通车”暨“雄安新区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深度对接邮储银行审贷系统,纵向打通“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河北省级节点,横向连接“雄安政务服务网”,汇集30余类110余项涉企公共信用数据,有效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和企业缺乏抵押物问题。


四是优化金融环境,当好金融管理服务的勤务兵。结合新区银行网点分布情况,合理增加征信代理查询点,有效满足市场主体征信查询服务。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支付实际需求,围绕银行卡、现金、移动支付、账户服务等重点任务,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支付服务体系。积极发挥经理国库职能,有力支持地方政府预算执行和财税政策落地。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电信诈骗、非法销售假币、洗钱等危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统筹建立金融宣传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印发《金融知识宣传工作方案》,按照“每月一主题、每月有宣传”的宣传理念,以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宣传主阵地,常态化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突出金融工作的普惠性质,在安新县端村学校打造新区首个金融教育实践基地,在南文营社区打造新区首个金融知识普及课堂,以“每周一课”形式营造全民学习金融知识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惠及于民。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将立足雄安新区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关键时期,指导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分行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持续释放金融改革创新动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各项工作全面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