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扶贫开发总方针
总方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自力更生、开发扶贫。
2.“两不愁、三保障”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扶贫开发针对扶贫对象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简称“两不愁、三保障”。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3.河北脱贫攻坚总体目标
就是“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2016—2018年,全省90%贫困县摘帽,90%贫困村出列,90%贫困人口脱贫;2019—2020年,集中扫尾、巩固提升、长效机制建设,解决剩余脱贫问题,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4.河北62个贫困县
蔚县、阳原、怀安、万全、张北、沽源、尚义、康保、宣化、赤城、崇礼、涿鹿;承德、隆化、平泉、丰宁、围场、滦平、兴隆;易县、曲阳、涞水、唐县、阜平、顺平、涞源、博野、望都;临城、威县、广宗、新河、巨鹿、平乡、南和、任县、内丘、临西;大名、魏县、广平、馆陶、鸡泽、肥乡;武强、饶阳、武邑、阜城、故城、枣强;盐山、献县、东光、孟村、吴桥、南皮、海兴;赞皇、行唐、灵寿、平山;青龙。
5.河北10个深度贫困县
张北、沽源、尚义、康保、阳原;丰宁、围场、隆化;阜平、涞源。
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指经过精准识别确认,达到一定贫困标准,单独建立人员档案,进入全国扶贫信息系统,进行分级负责、动态管理、实施重点帮扶的贫困人口。根据2018年2月23日河北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河北省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服务办法(试行)的通知》规定,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服务。河北省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0万人,2016年底183.4万人,2017年底105.9万人,2018年底39.95万人。
7.精准扶贫
指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的有效帮扶活动,目的就是通过帮扶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真正达到脱贫致富。如精准扶贫贷款、扶贫小额信贷、驻村帮扶等。
8.六个精准
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9.五个一批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10.五个坚持
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确扶贫的路子;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
11.金融扶贫
就是金融机构运用金融手段对贫困地区实施有效支持和帮扶,带动和服务贫困地区改善经济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最终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措施。包括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投入贫困地区的贷款、在贫困县布设网点、在贫困地区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实施贫困捐赠、在贫困地区进行金融业务宣传、在贫困县派驻干部扶贫等。
12.定点扶贫
定点扶贫就是政府根据当地的贫困情况,将贫困县、贫困村与指定帮扶单位进行结对挂钩,帮扶单位运用各种手段对结对地域贫困人口实施有效扶持,带动和服务贫困地域改善经济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13.“五包一”帮扶
2017年,河北省根据深度贫困地区10个深度贫困县情况,确定每个深度贫困县明确一名省领导联系指导,安排一个省直厅局、一个经济强县(市、区)、一家省属大型企业、一家金融机构共同帮扶;如,2017年确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省商业厅、唐山丰南区、开滦集团和省建行共同帮扶深度贫困县承德围场县。
14.“三包一”帮扶
2017年,河北省在10个深度贫困县确定了206个深度贫困村,在每个村要安排一名省直部门厅级干部联系,一直省直驻村工作组,一家市域内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进行帮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15.“一包一”帮扶
2017年,河北省在10个深度贫困县的206个深度贫困村,每个贫困户安排一名省或市机关干部结对帮扶,找准脱贫路径,实施精准帮扶,及时解决脱贫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6.公益帮扶
本单位通过本系统职工和社会力量,采取直接捐赠或通过其他社会组织,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的捐赠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技术指导、培训宣传等扶贫公益活动。
17.二十种金融扶贫模式
在《河北省金融扶贫指导意见》(冀金办字[2016]6号)中,明确了20种金融扶贫路径,其中16种金融机构可以参与。包括:银行+新方式+低成本模式,银行+三级金融服务体系+担保机构+贷款主体模式,政府+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各级政府贷款主体+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银行+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园区、农村社区模式,政府专项资金+村集体股份公司+市场+银行+农户模式,金融机构+特色产业+资产收益分红+贫困户模式,银行+保险+龙头企业+贫困群众模式,政府贴息+银行信贷+龙头企业+贫困群众模式,政府+银行+扶贫企业+贫困户+保险模式,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承贷银行+贷款主体模式,金融+电商+物流模式,政府+开发主体+农民合作社+金融机构模式,政府+银行+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政府融资公司+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银行模式,融资平台+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模式,贷款主体+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银行+光伏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
18.精准扶贫贷款
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就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的贷款,以及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之外的境内个人、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发放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具有带动和服务作用的贷款。
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类别,现有的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产业精准扶贫贷款、项目扶贫贷款数据都是从存量个人类贷款和单位贷款中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关联或分析后获得,原来是什么贷款还是什么贷款,只是报人行归类为金融精准扶贫贷款。
19.个人精准扶贫贷款
个人精准扶贫贷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的贷款,以及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之外境内个人发放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贷款。如,银行业金融机构直接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放的,用于生产经营、住房、教育、大件耐用消费品及其他生活消费用途的贷款。
20.产业精准扶贫贷款
产业精准扶贫贷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给境内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的,用于发展产业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全部贷款。
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强调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具有扶贫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或通过土地托管、生成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或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帮扶协议或交易合同等途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
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就可以认定为产业精准扶贫贷款:
1.借款人为微型企业、农民合作社或其他非企业单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1人以上;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3人、5人和10人以上,或占职工总人数2%以上。
2.借款人为小型、微型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有1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股。
3.借款人为微型企业、农民合作社或其他非企业单位,与1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帮扶协议;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分别与3人、5人和10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帮扶协议或交易协议。
21.项目精准扶贫贷款
项目精准扶贫贷款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给境内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的,服务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项目的全部贷款。项目服务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不低于10%。
22.扶贫小额信贷
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委《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通知》(银监发〔2017〕42号)对扶贫小额信贷有明确专项要求:产品定位: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的金融精准扶贫产品。贷款主体:信用良好、有贷款意愿、有就业创业潜质、技能素质和一定还款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要点: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贷款用途: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或有效带动贫困户致富脱贫的特色优势产业,不能用于建房、理财、购置家庭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更不能用于政府平台融资、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
23.户贷率
银监部门对金融机构在脱贫攻坚时期贷款贡献度的数据统计指标。即当地建档立卡贷款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之间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