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依次为陈科、陈非、孙庆国、若彤。本报见习记者 李明远 摄

    1月12日下午
  主题:美丽中国 诗意生活

  主持人:若彤 河北卫视·读书栏目主持人

  对话人:
  孙庆国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产业研究员
  陈非 中信出版集团总裁助理
  陈科 保利演艺经纪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别让读书变得功利

  场景:
  在书店里,一个上高中的孩子拿着一本与考学无关的书津津有味地看着,他的父母从别处抱来一摞书来问孩子要不要。父母所挑的书无外乎是剑桥英语、高考指南之类的书。孩子很无奈地放下手里的闲书,无奈地看着那一摞书,对父母说,“你们看着哪些书有用就买吧。”
  显然,如果为了考试、考学而读书,这种“被阅读”的方式一旦形成固定的模式,长大以后,他还会有读书的兴趣吗?

  如今,数字技术已经把人们的视线“纠结”在网络上,年轻人越来越少地阅读纸质读物。当然,这种现象不止发生在中国,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几乎把所有人的闲暇时间都占有了,本来可以培养年轻人和孩子们爱读书的习惯,结果都被游戏、电脑、电视占据了,这恐怕是现在年轻人远离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孙庆国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要破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阅读观。

  在孙庆国看来,阅读有几种境界,一种是为了修养,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另一种就是资讯类阅读,属于“功利阅读”,比如为了考试、考学、考技去阅读。他认为,为了考试、考学而读书的阅读一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人的世界观形成之后,读书就会离这个人非常遥远。

  孙庆国介绍说,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去掉教学用书、教材和教辅,大概不到30亿册,全国平均每人买书2本多一点。而中国人进图书馆的人数所占比重非常之少,这种习惯与国外相比差别非常大。

  “现在人们习惯到一个地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坐下来的第一件事是摸摸手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阅读的时候越来越少。如果这种阅读习惯形成,是很可怕的。”孙庆国说。

  培养兴趣从看“闲书”开始

  经历:

  陈科坦言,他曾是一个不读书的人,什么书都不看。后来看一些比较闲一点的书,慢慢培养起了阅读的兴趣,之后看一些能够让人思考的书,再后来看的书比较杂,现在什么书都看。回想过往,他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整个人很浮躁,心沉不下去,也没觉得读书有什么特别大益处。如今有了一些阅历,才明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所在。

  孙庆国认为,从理论上讲,只读有用的书不叫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读“闲书”。所谓“闲书”,多是指文学艺术类图书,读这类书没有功利,真正好的阅读习惯,恰恰就是从看这些与考学、考试没有直接关系的书开始。

  陈科介绍,前段时间他看的书是《失控》;陈非看的是自己所在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动物》;孙庆国正在读一些有关经济、商业的思考类图书,比如《浅薄》,他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反而较少读小说类图书。
  “读书的非常益处在于,当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看书会给人灵感和答案。通过读书可以发现每一个作者都有他自己的观点和视角,看他的书就是看他的世界观。”谈到读书的最大体会,陈科表示,“我们在一个角度用一双眼看这个世界,但是读书的时候通过文字的描述,我们知道很多人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这样,人就更加完整。”
  孙庆国说,我国大众市场卖的文学类书,尤其是小说类中虚构类图书所占比重不超过7%,加上其他文学类,总共不超过11%。在美国,整个图书市场销售的图书,40%是虚构类的小说。在欧美市场,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图书35%~38%是小说类。由此看出,人们对小说类图书有巨大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应该从读小说开始。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现象:
  现在在飞机上,经常能够看到外国人从包里掏出书来打发寂寞的行程。中国人有看书的,但很少,大多数人上飞机不是玩电脑打游戏,就是看飞机上播出的电影,要不然干脆睡觉。有相关机构调查,2011年,我国18岁至70岁国民人均阅读传统纸质图书4.35本。这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少得多。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人在交谈,那种畅快和愉悦,难以言表。然而,电脑、互联网、手机等都在冲击传统阅读方式的环境下,如何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陈非认为,培养阅读习惯要从孩子开始,如果父母每天晚上睡觉前有一个在灯下看书的习惯,言传身教下孩子也会接受和习惯这种生活方式。“倘若大人都没有这种习惯,还能希望你的下一代有这种习惯养成吗?”
  陈科至今没有微博,作为身处娱乐圈的人来说,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他表示,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无论是网络还是图书,多是读图时代,有些内容很空洞,有时候上一天网也不知道看了什么,接受的东西太多,反而没了思考空间。读书可以使人在相对封闭和安静的环境下,沉下来思考,培养一个相对安静的心态。
  孙庆国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旅行,自喻“花甲背包客”。他每到一个国家,至少要找三本以上的书进行深度阅读。

  陈非表示,要想拥有美丽中国环境下的诗意生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得以体现,人们的文化生活是最实际的体现。想追求更有品位、更有品质、更有文化、更有生存感的生活方式,除音乐、美术、摄影甚至花道、茶道等这些文化载体外,其中一定离不开读书,因为文化含量最高的就是读书。

  镜头:追逐“红沙发”

  镜头一
  北京朝阳区的刘建国老人,今年已经78岁,正好赶上首场“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他感叹道:“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于阅读的渴望真的是如饥似渴啊!如今的年轻人太幸福了,有那么多的书、好书可以读,一定要好好珍惜!”
  镜头二
  一位参展商家长听说订货会上有专家谈如何引导儿童阅读,专门抽出时间跑过来听讲。他说,“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我想听听专家如何指导孩子爱上阅读的。”
  镜头三
  1月13日,“红沙发”系列访谈活动撤展之日,两位来自中国高校教材网的工作人员当得知访谈活动已经结束时,感到非常遗憾。“本想过来听的,结果还是错过了,希望能赶上下次活动。”随后,他还将自己的名片留给访谈处的工作人员,并一再叮嘱说下次活动开始前一定要通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