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的那个冬日清晨,历经九死一生,母亲在那个小镇的老县医院诞下了我。自此,她不仅给予了我生命,而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人格品性节操永久地给予我成长成人的品性塑造和精神滋养。
祖母和母亲是我成长历程中最重要的两位女性。如果说祖母有着大家闺秀的风范,那母亲身上则带有一种“江湖气”。当然,这里的“江湖气”与匪气绝无关系,而是一种女性中不多见的侠骨柔情、豪气中正范儿。
母亲没上过学,除了能认能写自己的名字,其他字不识几个。这与祖母识文断字又有了鲜明对照。据母亲说,她小时候很皮,喜欢下河游泳、上树爬墙,就怕上学堂,一听让她上学就头疼,怕学不会东西挨先生打。我的外祖父母不知是开明还是愚昧,就由着她们的幺女成了年轻的“睁眼瞎”。但自打我记事起,母亲头脑的清晰聪明,反应敏捷让我知道:有些人即使有明显的短板,但千万不能小觑,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在另外的方面有多厉害。
父亲兄弟三个,父亲是长子。祖母去世早,祖父年轻时得过肺结核,身体也不好。因为夭折过两个姑姑,父亲比二叔大9岁,比三叔大13岁。母亲嫁到我们家时,两个叔叔还是十来岁的少年。长嫂如母,她便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职责。不仅协助祖父母料理家事,张罗着帮两个叔叔先后成家。二叔结婚后,考虑到祖父母身体不好,她提议我们和二叔二婶轮流照顾半身不遂的曾祖母,减轻祖父母的负担。那几年,村里对母亲和二婶的孝心大义都称赞有加。两个叔叔先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时,祖母已经去世,帮忙照看侄女、侄子她也乐得忙前忙后,毫无怨言。我一直觉得,母亲对待侄子女的爱护,闪耀的母性光辉比祖母更加强烈。祖母喜怒不太形于色,但母亲身上,总有一种热情洋溢的温暖。
母亲做事利索爽快,常嫌我干农活儿和家务慢。父亲倒是不赞同,他说慢工出细活。等我上学后,我发现自己写字看书都比别人快。于是母亲再说我慢的时候,我就理直气壮地回她:我写字看书快呀!她就笑笑不再言声了,或许知道这是她的弱项。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知错就改是母亲的优点,但她也绝不容许别人误解和诟病自己。有一次,同门的一个婶婶不知为什么对母亲产生了误解,一改之前的亲密热络,对母亲冷眼相向,打个照面也是侧目而行。母亲很纳闷,她不知道自己哪里得罪了她。于是她不顾自己同辈长嫂的身份,“屈尊”去婶婶家一问究竟。不知两人聊了半天说了什么,但结果是后来婶婶恢复如初,依旧对母亲敬爱有加。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算账计数不用笔写,不用纸画,心算的速度让二叔三叔两个高中生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祖母去世后,祖父身体又不好,便给都已成家的三个儿子分了家。母亲说,虽然分家了,但是麦收和秋收两个关键秋,农田灌溉等大工程,兄弟三家要一起干。因为这时段时间紧、任务重,人多力量大,尤其是麦收时,必须抢收抢种。叔叔婶婶都清楚,母亲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小,干农活就没法照看孩子。而一起干活时,祖父和妹妹就可以帮着他们带孩子,了却他们的后顾之忧。而我,则承担起了为所有人烧饭做菜的工作。因为这些时间节点,都恰逢在假期。母亲的这一安排,也锻炼了我家常饭菜基本都可以上手的能力。记忆最深的就是麦收时,我一早便需要发一大盆面,中午蒸一大锅馒头,桌子上是常见的素炒茄子、豆角,凉拌黄瓜、母亲自己腌的咸鸡蛋鸭蛋等。隔几天炒一大盘鹅蛋就是改善伙食。三家大小十来口人一起吃饭的热闹场景,格外和睦温馨。
母亲是一个干活要强但也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即便条件有限她也不会亏待自己和家人。父亲手巧,母亲心灵,他们的结合真是天作之合。庄稼收成好、家畜家禽卖钱多的年景,母亲不仅会给自己和家人添置新衣新鞋袜,还陆续早早置办了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等家用电器和设备。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家的生活质量比很多同龄人好那么一点。
温柔能干是母亲的一大的特点,但她身上还有一种莽撞的无畏,让我既佩服又无奈。我在县城读初中时,有一次周末放假,父母借送我返校的机会顺便去赶会。那是县里为秋收过后的农民、县城居民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物品丰富、人潮汹涌,母亲喜欢去那里买一些自己计划已久的东西。在回校的长途客车上,有人忽然说自己的钱丢了。母亲观察了一会儿,便大声说:车上肯定有小偷,能找到他一定抓住这可恶的小偷。父亲见状赶紧制止母亲,怕她招来小偷记恨,再对她下手。结果下车时,母亲发现她口袋里的钱果真丢了。我们为她这愤然而起的正义感哭笑不得。但后来想,如果都不敢发声站出来,小偷岂不是会对更多人下手。
母亲的古道热肠还体现在对陌生人上。她自己有饭吃,就绝不会让上门求助的乞讨者喝汤。那些年,常有外地人因为发大水或其他灾害到我们那边乞讨,母亲每次遇到他们上门,总会红着眼圈给些热饭菜和其他能放得住的吃食,再给点钱,哪怕她自己手头也不富余。
村里有位精神不正常的老奶奶,经常去人家地里偷粮食和瓜果蔬菜,家人管不住也就不大管了。村里人便常因为她的偷盗行为辱骂她、吓唬她。老奶奶还经常在风雪雷雨的天气被截在外面,回不了家。有一次,下过大雨,母亲发现衣衫褴褛的她一个人躲在村边一栋还没建好的空房子里,冻得瑟瑟发抖。便赶紧回家给她拿了四五个刚出锅的包子,又让我抱了一床旧棉被给她盖在身上。老奶奶边吃边掉眼泪,嘴里说着:孙子媳妇,你是个好媳妇,我就是这么个毛病,喜欢往家捂东西,管不住自己啊。记忆里,那个老奶奶对村里很多孩子都不友好,远远看到就骂他们,因为他们的家长也曾经这样对待她。但唯独对我们一家特别好,总是夸我是个好孩子。我很骄傲,母亲悲天悯人的情怀完完全全遗传给了我。
母亲与祖母这对婆媳的相处之道也是村里人交口称赞的典范。虽然母亲嫁到我们家才不到十年,祖母就去世了。但年轻的母亲,用自己的孝心和爱心博得了祖母和全家人的认可。不忙的时节或晚上,母亲总会携着我和小妹去跟祖母坐坐拉拉家常,昏黄灯光笼罩的小屋里就格外温馨。
母亲喜欢在不忙时做各种家常美食改善生活,所以虽然出生在物资匮乏的70年代,但我自小没有觉得挨饿受冻,生活困苦。每次母亲包饺子、蒸包子、烙馅饼等等,做些新鲜差样儿的的饭食都会让我给祖父母送一些去。而每每这时,我就兴奋异常。因为在我小小的心里,仿佛传递这一份孝心情谊让我觉得自己光荣异常。去祖母家的路上有一个土坡,我每次走到那儿都格外小心,上坡还好,下坡常常跌跤,因为跑得太快收不住脚。母亲每次都要叮嘱我:别跑太快了,小心摔倒。但仿佛有个魔咒,给祖母送饺子去拿回来的空碗或盘,三次有两次会被我跌跤打碎。因此,每次看到我垂头丧气地走进门,不说母亲就知道又把碗盘打了。照例数落我几句,但下次依旧让我送。现在想来,母亲心疼碗盘是一方面,毕竟那时每家的日子都不宽裕。但让我送饭的习惯不改也是让我持续感受那份孝心,予我那份信任。
一次我制造的乌龙事件让祖母和母亲啼笑皆非。上学后,因为祖母家离学校近,我便周日到周五住在祖母那边,周六在自己家住一晚,仿佛度假。一个周日,母亲贴了一锅黑豆玉米面的枣饼子,又香又甜,我觉得那是难得的美味。但奇怪的是母亲没让我送给祖父母。这个疑问一直憋在心里,让我难受,感觉母亲对祖母没有那么好了。于是周日晚上去祖母那边时,我偷偷把这个情况跟祖母告了状。祖母没说话,笑了笑,摸了摸我的头。过了几天,母亲跟祖母坐着聊天时,祖母跟母亲说了我告她状的事,母亲大笑,说饼子有些干、有些硬,她和祖父牙口不好,便没给他们拿,没想到被我这个小东西记恨在心了。婆媳坦诚豁达,唯独小心思的我成了她俩的笑料。
我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结婚23年,只红过一次脸。那时妹妹才出生几个月,有天晚上母亲去祖母那儿拿东西回来得晚了点,父亲责备母亲心里没数,不晓得孩子哭闹。母亲觉得委屈,便掉了泪。见父亲把母亲气哭,我一路哭着跑去喊了祖母过来。祖母进门便责备父亲,替母亲开脱。父亲觉得委屈,还了一句嘴,辩解自己没有欺负母亲。但祖母厉声制止他再说话,为母亲撑住了腰板。自那之后,父母再也没有吵过一句嘴。我一直觉得父母之间,是平凡夫妻相处最好的模样。儿媳孝顺贴心,婆婆疼惜爱护,这也是婆媳相处的最佳境界吧?感谢祖母和母亲给我做了最好的示范。
母亲去世将满26年了,虽然不常刻意想起她,但常在午夜从想念她的梦中哭醒。附一首为母亲故去十八年祭所做的《太常引》,以表思念:
昨宵微雨晓寒仍,好梦不堪惊。
枕畔泪分明。再回顾,慈母亲情。
难寻旧迹,难耐愁绪,不忍就中停。
非是不多情,只祈愿,缘续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