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摘自《论语.颜渊》
何为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门风。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作为一名即将踏入不惑之年,同时也身为母亲的我,承蒙岁月不弃,感慨一路行来,虽历经风雨,命运沉浮,唯一不变的就是自觉传承父母影响我的家风,同时也一直让我及我的家人获益良多。家风始终贯穿在我以及我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正直,谦卑含容,躬身入局以及勤俭节约的印记。
家风之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记得小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因为调皮和好奇,顺手偷拔了隔壁邻居家的嫩胡萝卜。东窗事发后,父亲召集全家人饭后“预审”,我先是交代了问题,后是写了书面检讨,那种面红耳赤,汗流浃背的场景,至今依然记忆犹新,终生难忘。古人云:“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后来与父亲的交流中,让我也了解到:他虽然在村班子掌管财政大权多年,但他从未动过歪心思,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一黍一铢,关乎百姓。
一丝一毫,关乎形象。
一点一滴,关乎清廉。
所以,我在子女教育上谆谆善诱,防微杜渐,以身作则。父母之爱,意在长远,这就是传承吧!
家风之二:敬禾得谷,敬老得福
以往,我的家庭成员都是父亲,母亲,哥哥,我四个人,直到我上了初中。一次公休回家,我发现家里多了姥爷的身影,我很开心,因为会更热闹了。我也喜欢被老人唠叨的感觉。但,我也是不开心的:因为姥爷摔倒了又因为年岁已高,现在行住坐卧都得需要人帮忙,一切都不自在也不自由了。在其他亲戚都因各种理由而拒绝照顾姥爷的情况下,我的母亲,一个不善言辞的朴实的农村妇女,用她的坚韧和不屈,毅然挑起了赡养老人的重担。当时,我特打抱不平地和母亲争执:“为什么是咱家,这样多委屈您呀”,母亲很坚定地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不会饿着他老人家”。此后,每当我心情不好想发脾气的时候,总能想起母亲的那句:“百善孝为先,把自己做好。”今天想来虽有乡村人的气息,却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道德追求。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家风之三: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我的父亲,是一名生活的歌者——农民出身,高中文化,任过八年教师,当过多年村干部,调解过多次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2012年加入到帮大哥团队至今。12个年头以来,已成功录制了将近2000个节目,足迹遍布燕赵大地,帮助乡亲们解决了数不清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同时也赢得了老百姓们的好评和认可。帮大哥这个职业,是辛苦的,起初作为儿女们的我们是不赞同这个年纪的父亲再去奔波的,觉得这个岁数的老年人应该颐养天年,但父亲说:”他从年轻的编导摄像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每天和他们在一起工作,使他这个六十岁的老人更加富有活力了,持续学习的人会触及更大更丰富的世界。
父亲有个特别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写日记。平时除了摘抄外,他还坚持每天写日记,他会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记录在日记本上,这个好习惯已坚持有12年之久。父亲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难事,只有不善于应对难事的人。生活有时或许很难,但只要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养成好的习惯 ,就是在走上坡路。他的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确实给儿女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在此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也会时常遇到挫折,每逢要放弃之时,就会想起父亲的好学和坚持,从而就更加激励我博观细取,厚积薄发。
期间也有亲戚朋友问父亲:老张,你天天早出晚归,辛辛苦苦到底为了个啥?还有人说帮大哥你天天上电视应该挣了不少钱吧?每当这个时候父亲都用一句话回答: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最好的满足就是给别人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