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家风,不由得又想起母亲,才恍然发现,母亲已离开三年了。三年来,虽然总在回避,但思念无时不在,刻骨蚀心。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五十多年的时光弹指而逝。五十年的岁月变换,所有人都难逃岁月的飞刀,我的鬓角已飞霜,脊背已不再端直,而曾经那个健步如飞、雷厉风行的母亲,她的碳基生命,已经变成量子,在无垠的太空里自由飞舞。唯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家风,永远传承。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时光如何嬗变,始终没有改变的,是我们对母亲的感激、敬重和深爱。赋我以生命自不用说,抚养我长大也不必说,我们要感谢和敬重的是自幼母亲给予我们的影响,冠之以今天的一个时髦词汇就是——家风!
还记得年轻的母亲娓娓朗读《琵琶行》的声音,还记得她动情歌唱《满江红》的苍凉,还记得我们童年时,母亲组织我们几个孩子每年都开办的“家庭春节文化竞赛及小型春晚”,几颗糖果,一页画册,获奖的喜悦难以言表…母亲身上一直有着浓郁的文青气质。言传,是最美的教化!
母亲的濡染,让我们姐妹三人在求学的路上,一直能够轻松驾驭文科课程,也让我们能够在疼痛时、寂寞时,用文字找到一个缓释的出口;也因为她的执着和热爱,让我们的后辈同样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下,润物无声地喜欢和践行着对国学的热情。曾经相聚的春节时光,三个后辈自发组织了“我爱古诗词”活动,寓学于乐,寓赛于戏,更是把我们做父母的拉入,一同演绎“老夫聊发少年狂”,而不约而同地,他们都会请母亲做评委,可见,后辈们对姥姥的敬重。
我更要感激的是母亲一直坚守初心,坚守责任对我们的巨大影响。当年那个十七岁的女孩独自背着行囊,行走在五十年代的乡村小路上。燕子低翔,泥土翻飞,从此,母亲走上了乡村女教师的逐梦之路。一人一校,复式教学,养活自己,扶助母亲,资助弟弟,母亲用行动诠释着自立自强,诠释着尽职尽爱;从1956年到1981年,历经文革的风风雨雨,坚守农村教育20多年,兢兢业业,服从需要,从一个村庄辗转到另一个村庄,承受着各种艰辛,坚定地做好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柱石。身教,是最好的榜样!
母亲的选择,是生存的选择,安身立命是唯一的根据;母亲的选择,是责任的选择,和年轻的共和国一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她一生的信念。
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后辈,使我们能始终热爱、传承国学,包括纯正理工男的先生,在母亲的影响下,都孜孜跋涉在细抠平仄的路上;三个后辈更是粗通古典,创作不辍;使我们能不慕繁华,坚守平淡,在日益逐利的世俗里,淡薄物欲,表里澄澈;使我们能担起责任,无怨无悔,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坚持善小,永保初心。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虽然乡远去不得,但是无日不瞻望,虽然肠深解不得,但是无夕不思量。思念,永存!
相信母亲留下的始终热爱,践行责任的精神内核,作为我们的家风,也定会永存;而一代代的薪火传承,亦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