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优化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自律管理。那么,为什么要规范同业活期存款利率?

非银同业存款是什么?
非银同业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非银金融机构是除银行外持有金融机构牌照的金融机构,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

《倡议》提出,对于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的同业活期存款,应主要体现支付结算属性,参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目前为0.35%)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对于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同业活期存款,应参考央行政策利率(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目前为1.4%)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充分体现政策利率传导。


此外,《倡议》规范了非银同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行为,若同业定期存款可提前支取,提前支取利率原则上不应高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促进同业活期和定期存款回归各自的业务本质。

在市场利率整体下行背景下,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长期不降,不跟随央行政策利率变动,成为“利率高地”,造成货币政策传导的梗阻。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央行政策利率从2.2%降至1.5%,而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始终维持在1.75%左右的水平。

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维持高位,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容易滋生套利空间。规范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可以避免一些企业资金绕道基金、理财、财务公司等,将企业存款变成同业存款的情况。

好处一 :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将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与央行政策利率联动,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引导同业存款利率下行,与储蓄存款利率走势保持一致,维护市场公平。


好处二 : 减少资金套利空间

通过规范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定价,有效消除“利率高地”,压缩资金无风险套利空间,引导金融基础设施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加聚焦主营业务,提高对金融消费者的服务质量。


好处三 : 促进融资成本下降

将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后,能够有效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压力,为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创造空间,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